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平常心回忆无常事

 
 
 

日志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2009-07-19 11:09:51|  分类: 第二故乡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快两点半了。在等待面包车开过来、同时互相道别的短暂时间里,我忽然又发现,逐步富裕起来的云庄人也开始了“奢侈享受”。在庭院一角,有一丛娇艳欲滴的美人蕉。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在“批判封资修”的年代里,这样的情景是不可想象的。如今的变化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上车了,我依依不舍,继续抢拍。云庄村北面的山岭——以往由于“种植赶不上砍伐”,又近在村边,连薪柴林也难以形成,只有矮矮的细细的灌木丛,如今高大的乔木漫山遍野。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面包车在这条位于云庄村东边的一条水泥路上向南驶去,开始了告别之旅。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三十多年前这是一条田间“要道”,村子北面大片农田收获的稻谷就由这条路挑送到生产队仓库。我正在为这条“要道”的变化而感慨,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往南看怎么见不到那个向东拐弯后又向上明显陡起的上坡路了呢?那里的小地名叫“路旮?xie(上斜下土)?”(路旮两字只是谐音,不知道应该怎样正写)。难道云庄村出山的道路改向或改道了?

我忍不住问村干部。他们说,没有变啊,那不就是“路旮?”吗?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我仔细一看,没错,前面右拐向西而去的岔道是到村门口牌楼那边去的,再远一些,的确是左拐的,别无他路。可是哪里还有“路旮?”陡坡的踪影呢?不就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吗?

无语!惊讶!而面包车已经来到那个拐弯处了。不记得是出于我的要求,还是“帅哥所长”心有灵犀,面包车停下了。“帅哥所长”说,下车照照相吧。我高兴极了,激动极了,尽管雨势不小,我全然不顾了。

这个拐弯,给我的印象太深太深了。1968-11-20午后,第一次见到云庄,就是在这里,详见《第一次走进“第二故乡”》。1975-9-17清晨,我搭乘大队的拖拉机离开云庄“病退”回沪,在这个拐弯处真是“一步三回头”,感慨万万千。

那时候,大队拖拉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山里砍出来的柴火运出去,为集体增加收入。拖拉机拖斗里每次都装得满满的,搭车者坐在一两米高的“柴堆之巅”,在名为公路实为机耕道的路上颠簸前进,就像大海中的小舢板,实在胆战心惊。满满一车,人货混装,到“路旮?”陡坡就更危险惊险了,司机放慢速度,加足马力爬坡。换在平时外出,我会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但,这一天,全然不记得这些,特地转过身子,一个劲地张望,我遥望渐行渐远的云庄,眺望村前一大片“大垄”,在这里,快满整整七周年了,虽然巴不得早点离开,但是真的到了离开时,又忍不住“一步三回头”,觉得很难忘很难忘,毕竟,这个地方有我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今生今世未必会再来了。但是我会记住这里!……拖拉机使劲全部力气,终于爬上了“路旮?”陡坡,眼前的视线逐渐被两边的峭壁遮挡殆尽,云庄终于在视野中消失了。我还是在心里念叨着:云庄,我会记住的!七度风雨,七载春秋,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道路的变异,使我萌发了“回云庄看看”的念头,而且愈来愈强烈。折腾了将近二十年,终于梦想成真……。时隔三十年,又一次在“路旮?”与云庄告别,真是恍然若失,这一次返乡行实在太仓促了啊。

我在“路旮?”陡坡下的拐角上,冒雨按动相机。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图是云庄村的东半部分,就像是“云庄新区”,左下角那个白色的凸形,就是云庄村在六十年代修建的牌楼。远处,云遮雾罩之中的就是鸡峰山。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图是云庄村的西半部分。原先几乎光秃秃的山岭已经一片枝繁叶茂满目青翠。建设中的村办公楼前,两个“大锅盖”,把云庄与大千世界联系起来了。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图是当年的“火烧山”。火舌舔过天然的松林,一棵棵马尾松仿佛是一把把巨大的火炬,火被扑灭之后,则成为村民们就近的薪柴,山岭变得一片漆黑。顽强的灌木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山头山坡重新染绿,可惜的是没有了高大的乔木。如今已经是一片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人造经济林。

我还是觉得不解渴,干脆站在原地转了一个360°,拍了一次360°全方位全景扫描。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图是“路旮?”北麓的山脚、小溪、梯田,远处是云庄村背后的青山绿岭。

我在原地作了大约30°的逆时针转动,见到的是云庄村向东向南扩张出现的新宅新楼。(下图)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再逆时针转动30°。下图中,云庄村口的牌楼淹没在新宅旧房的犬牙交错之中,勉强可以分辨出来。“勃勃勃——”一阵呼啸而过,定睛一看,一辆摩托车从身边飞驰远去。啊!“路旮斜”可以作FI赛场了。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继续逆时针转动30°,基本上是面对正西方向了。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图最左面那几栋房子,原先是没有的,听说现在是个养猪场。往右,是一片浓绿的山坡,这里有一棵大樟树,隐隐约约还能分辨出来,但是以往一栋白墙黛瓦的“李王庙”已经不复存在。再往右那栋房子不知是什么,但我从其位置可以认定那里曾经是知青四班的菜园。(2009春几位插友返乡行确认了这一点)

继续逆时针转动45°左右,就是云庄村最大的一片“粮仓”——“大垄”。(下图)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图的中心位置就是在云庄赫赫有名的一块“骇丘”(谐音。可能应该写作“海丘”。“海”是“大”的意思;“丘”就是用田塍隔开的水田,均见《高级汉语词典》),面积在7亩以上,最长的地方半天都插不到头。那一年我特别来劲,参加了这里艰苦的奋战……又可以写上一大堆了,暂且打住。

再逆时针转动45°,就差不多是面向正南了。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图左边是“路旮?”南侧山麓。远处是“拿埠口”,也是云庄“大垄”的尾端。在这里,无论远近,都留下了农忙季节中不少苦中作乐的记忆,留待专题记录吧。

再逆时针转动90°,就是“路旮?”了。

2005第二故乡行——(8)还是“一步三回头” - 网中人 -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这个看起来是十分平淡无奇的镜头,既没有万仞悬崖,也不是“一线天”险境,只不过十来米高、两三米宽、几十米长,当年没有一分钱外来资助,全靠全村人三十多年来利用农闲季节“炸石不断”、“挖山不止”,硬是在没有路的地方,一寸一寸地“蚂蚁啃骨头”似地劈山开路,如今已经成为平坦通衢,大小车辆飞驰而过。

我作为曾经的参与者、见证人之一,又一次在“路旮?”念叨:云庄,我会再来的!

(写于07-18~19,待续)2005第二故乡行——(9)祝愿第二故乡更美好

  评论这张
 
阅读(1183)| 评论(4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