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上见到这样一个帖子:(http://www.zhiqingshanghai.com/bbs/showtopic-4824.aspx)
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的展馆里有这样一组数据
这条帖子上网不久,就有不少跟帖,其中不乏对展馆中这组数据提出的质疑。如:
·插队昭乌达盟的曾划入辽宁,这上面的“辽宁594人”,指的就是他们吧?
·从图表上看,内蒙古没有插队的,这是怎么回事?
·内蒙古的那个数字,好象是把兵团和插队归在一起了,插队是2000人,兵团是5000多,相加是7000多。
·还有上海去甘肃插队的。
·这份资料很有用,从图中可看出上海历年来100多万知青的去向。这个图表的缺点是没有年份作为参照系。如果有年份在里面,就可看出上海上山下乡的逐年去向,这对了解这场运动只有益处。
……七嘴八舌,煞是热闹。
看似简单平淡的一张图表,却引来了关注,引发了思考。
就展览的来路而言,它绝对是正宗的。媒体上早有介绍: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主题展”正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开展,免费向市民开放。……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作协、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上海东方宣教中心承办。
从史料的角度来说,似有值得玩味处。虽然这组数据来自官方、正规渠道,具有史料价值;但是又不能绝对化简单化地一味盲从。跟帖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确有道理,这也就说明有关部门对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差错,因此降低了这组数据的价值。
例如:对于近三四十年我国行政区划变化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内蒙古与周边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等等)的划界有过不小的反复与变化。笔者记忆中,当年上海动员上山下乡的去向中没有辽宁。跟帖中说“昭乌达盟曾划入辽宁”,基本证实了笔者的记忆。所以,要统计、厘清1968-1978期间知青分布情况,就不能不首先约定和说明前提:有关的省区以什么年代为准?
又如,在展馆的图表上,上海到内蒙古的知青去向中没有插队的,这是明显的错误。问题是,这样的数据整理与加工有没有经过认真的稽核程序?否则的话,就难以取信于史料的阅读者、使用者、研究者。
再如,这个图表只列出了十年的总数,而没有按年份分列,使得从事知青史的研究者感到遗憾。
……。
这还仅仅是一组数据,但这也凸显了历史学中“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证精神”。若涉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记录、历史评价……史料之庞大更是如同浩淼的大海。其中还交错杂陈着“当代史”“隔代史”“正史”“野史”“官方档案”“民间笔记”等等,等等。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出现一门分支学科——史料学。吸取相关的考古学、古文字学、版本学、金石学、档案学等学科的方法及其成果,通过搜集、考订、校勘和编纂,以辨明史料的真伪、谬误、源流、价值和形成时间。
各种史料深浅不一,价值各异。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利用原始档案、原始记录,都必须保持认真、仔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与可贵,非同小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来不得浮躁浮夸,别指望一蹴而就。
由此,推而广之,又可以得到一个题外的解答:专司修史、治史的历史专业真是一个永远不会失业的职业。当然,要耐得住寂寞!
笔者是修史治史的外行,但与多年的本职工作有触类旁通之感,忍不住班门弄斧起来。
(写于2009-05-29~30,05-31修改。)
外行话历史——隔代修史
http://wangzongren1952.blog.163.com/blog/static/99595901200954102025380/edit/
外行话历史——修史与治史
http://wangzongren1952.blog.163.com/blog/static/9959590120095732510969/edit/
外行话历史——当代人“记史”
http://wangzongren1952.blog.163.com/blog/static/99595901200951084527125/edit/
评论